
COVID-19病毒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作为全球最大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 我们特别开设“COVID-19风险洞察”专栏,邀请中外学者和风险从业者,从风险角度剖析疫情影响,分享防范管理疫情相关的风险建议。我们也希望在甄别风险的同时把握机会,帮助风险管理社群做出更明智的风险决策。

COVID-19病毒的爆发导致中国企业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许多实体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其中一些企业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境遇。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它们面临着巨额支出和营收大幅下降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最近推出了疫情债——这种金融工具可能能减轻短期债务,但其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
在1月下旬COVID-19病毒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此后中国经济大概停摆了六周。在此期间,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不得不继续管理刚性支出(如租金、物业管理费和税收),同时向闲置的劳动力支付工资。
在此期间,营收大幅下降而支出刚性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现金加速紧张,造成企业流动性风险迅速上升。
对于财务杠杆较大且债务期限临近的企业,流动性风险将会触发信用风险。疫情期间,不少中小企业都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不利影响,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在新冠病毒发生时期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开放绿色通道,快速完成债券的审批及发行,企业通过发行疫情债可快速获得资金(最快可以一天完成)。
首批疫情债发行于2月5日,截止到3月12日,疫情债发行数量达420只,累计发行金额为3446.28亿元人民币,主要以短期债券为主,1年以下的债券占66.7%。
疫情债主要用于债务偿还,缓解短期债务危机。根据疫情债公布的募集资金用途,主要是偿还到期债务等。募集资金约27.62%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购买防疫物资,72.38%用于偿还到期债务。
补充流动资金可帮助企业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每月固定开支,缓解企业短期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将得以进行债务重组或债务展期,缓解企业短期的信用风险。然而,尽管疫情债降低了短期信贷和流动性风险,但也带来了杠杆率和偿付能力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改委的发布的疫情债绿色通道政策,企业只能使用疫情债资金偿还2020年内到期的债务。因此,利用特殊的绿色渠道以更快的速度发行疫情债的企业,其短期财务杠杆率也将上升。
企业现有公开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统计显示,约22.6%的债券将在2020年内到期,约19.8%债券将在2021年到期,债券平均期限为2.64年。这意味着当疫情债与既有债务同时到期,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
其次,尽管中国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企业(尤其是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企业)完全恢复正常生产尚需时日。
加之全球经济面临复杂形势,中国出口遇到下滑压力的可能性较大。产能不足、需求不足都会使企业后续的经营恶化,弱化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
因此,疫情债作为特殊时期的融资工具,在帮助中小企业缓解当前债务危机的同时,实际是将信用风险向后推移。要解决企业的债务相关的信用风险问题,最终还需靠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回升。
作者:于孝建,曾文正
于孝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曾文正,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