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组会预告

汇报一:

主题:《Taste, information, and asset prices: implications for the valuation of CSR》

汇报人:钟薇薇

文章摘要:企业经常从事一些不一定会增加现金流的活动(例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昂贵投资),一些投资者重视这些非现金活动(即,他们对这些活动有“taste”)。我们开发了一个模型来捕捉这一现象,并关注投资者对公司活动和产出的品味差异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我们的模型表明,首先,投资者品味差异为投资者客户效应提供了基础,投资者客户效应是由不同类型投资者所需的股票内生决定的。其次,由于市场必须在一个价格上出清,投资者的需求受到企业产出所有维度的影响,即使他们的偏好只在某些维度上。第三,即使所有投资者拥有相同的信息,信息发布也会导致交易量。第四,投资者品味为公司分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帮助公司更好地瞄准其股东基础。最后,当管理者关心股价时,个人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因为股价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投资做出反应。


汇报二:

主题:《创新驱动、激励机制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汇报人:文楠

文章摘要:本文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为背景,讨论了高校层面的考核激励对其创新行为和成果转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在理论层面,建立了一个基于一个高校创新的多任务模型,结果指出,当高校面临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考核时,数量型考核压力越大,高校越容易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并且当高校单位投入可实现的创新数量越多时,该问题愈加明显。在实证层面,本文首先发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高校创新的影响具有“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特征,且对于处在实验室考核年和学科评估临界值附近的高校,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其次,以专利成果署名顺序为切入点,研究发现省部共建实验室设立后,高校为了以更低的投入获取专利第一申请人的身份,更多与议价能力较低的小规模企业开展合作研发,产生的合作专利质量明显更差;最后,本文发现实现高校与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有利于弱化高校创新中“重量轻质”的内在激励,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提质增效。


汇报三:

主题:《供应链融资飘绿欺诈的三方演化博弈与治理机制》

汇报人:周毅成

文章摘要: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在面临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飘绿的欺诈动机。本文聚焦供应链金融场景,构建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银行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揭示绿色信贷欺诈行为的动态演化机理及其多重驱动路径。研究表明:中小微企业转型决策受绿色收益可持续性、欺诈成本阈值及核心企业担保行为的联合影响,而核心企业的合谋倾向与银行风险响应策略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塑造欺诈行为的演化方向。数值仿真表明,提高欺诈成本、建立绿色收益长效绑定机制以及银行差异化监管工具可显著抑制飘绿行为;反之,政策协同不足或收益-成本结构失衡将引发系统性信贷风险。基于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与协同治理视角,本文提出“市场激励-监管约束-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政策框架,为破解绿色信贷困境、构建可持续转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