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成员研究进展讨论交流会
发表时间:2021-05-10
会议时间:2021.05.08
会议地点: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106
会议报告人:陈亚,葛福婷
会议主持人:陈聪
2021年5月08日,基地就成员研究工作进展组织了讨论交流会,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106举行,会议主持人为基地成员陈聪老师,本次进行汇报的基地成员为陈亚和葛福婷,其他成员参与了交流讨论。
首先,基地成员陈亚介绍介绍了心理账户理论和(累积)前景理论的由来、发展、应用、改进。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完全理性的想法被阿莱悖论等质疑,有限理性理论渐渐被众多学者们接受,前景理论被提出,其能解释处置效应、禀赋效应等。而心理账户理论的提出解释了F -S谜题。近十年,国内学者对前景理论的运用主要在多属性目标决策中,国际期刊中更偏向于动态参考点、投资成本、S函数等方面。心理账户被运用到投资组合中,学者们考虑收益分布函数的变化、风险测度的改动、国际行为投资组合、被授权的心理账户(BPT)等。近年,也有将二者结合的研究发表。总结给出基本理论框架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汇报结束后,与会基地成员就陈亚的汇报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陈聪老师就心理账户和前景理论的扩展研究深度和陈亚进行了讨论。陈老师认为,基于当前完善的研究进行扩展可能会出现研究创新性不足的情况,因此希望陈亚可以更多的扩展研究领域和实证场景,从而实现对文章创新性的补充。
图1 陈亚汇报情况
随后,基地成员葛福婷汇报了其近期对于研究文章的修改工作,主要内容是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和刮净债券市场融资,跨境债权市场融资作为其重要的筹集资金渠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大湾区主体(融资方角度)跨境债权融资的五类主要风险问题,即政策不确定性及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重大突发性和破坏性事件引起的非传统金融风险;并重点从传导方式(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和传导渠道(资本流动渠道、基本面渠道和货币政策渠道)两个层面梳理了跨境债权融资风险的传导机理,归纳其影响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依次为跨国跨市场金融风险传导、跨境债权市场内部金融风险传导和跨境债权融资金融风险间传导三种机制。最后,就大湾区跨境债权融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宏观治理政策机制及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图2 葛福婷汇报情况
本次汇报主要针对已写好的初稿,重点进行了数据收集以及初步分析工作,针对现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扩展研究。针对葛福婷的汇报,凌云再数据收集和分析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凌老师认为,跨境债券的数据应该尽量收集的更加丰富,无风险收益率应该以当前时期5年或者10年期的债券收益率作为标准。其次,回归检验中应该加入更多且更为丰富的数据,为结论做出支撑。
会议结束后,主持人陈聪对基地两位成员的汇报和讨论进行了总结,并宣布本次讨论交流会圆满结束,本次讨论会中各位基地成员热烈参与,对汇报内容展开可行性与创新性的讨论交流,与会成员均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