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成员研究进展讨论交流会(2023.3.27)
发表时间:2023-03-27
会议时间:2023.3.27
会议地点:12号楼101课室
会议报告人:姚晨安,郭卫卫
2023年3月27日,基地就成员研究工作进展组织了讨论交流会,于12号楼101课室举行。本次进行汇报的基地成员为姚晨安,郭卫卫,其他成员参与了交流讨论。
讨论会开始,首先,姚晨安进行了题为《多轮货币基金资产抛售传染与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进展汇报,主要关注从基金行业与标的资产市场联动性的角度来测度货币基金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本研究对Fricke and Fricke(2021)所提出的可量化共同基金由于资产抛售所形成脆弱性的模型进行了扩展,新的扩展模型考虑了基金抛售资产策略选择和资产异质性。经实证分析后发现:本文提出的改进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货币基金行业面临的资产流动性挑战和实际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事件。此外,还探讨了基金规模、杠杆水平、资产重叠度、资产流动性等影响因素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针对姚晨安的报告,任老师指出在研究中可以加入其他参数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结果与极端情形结果进行对比,以论证模型的通用性,以及对于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图1姚晨安做研究汇报
接着,基地成员郭卫卫在现实的群决策和共识达成过程中, 采用传统方法由协调者主观的给决策者赋予权重和单位成本是不公平且不合理的, 此外只通过单轮共识来达成共识结果往往是不现实且很难实现的, 这些行为都不利于达成科学, 合理, 有效, 令人信服的共识结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给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有力的保障了共识中决策者的公平性和数据的客观性, 提高了最小成本共识在实际决策问题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之后,本文设计了个体意见, 权重和单位成本在多轮共识下的迭代方法, 同时提出了决策者所属子群的判定方法和共识程度的定义, 并基于这两者提出了具体的奖惩措施, 以激励决策者快速达成更高质量的共识结果。最后,本文构建了多轮最小成本共识模型, 并给出了带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多轮最小成本共识流程与算法. 本文提出的共识模型与流程可充分利用每轮共识信息与结果, 在整个共识达成过程中不断修改决策者自身的意见, 权重和单位成本, 以达成更科学合理的共识结果。
图2郭卫卫做研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