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论坛顺利召开

发表时间:2024-01-10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论坛顺利召开

2024157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论坛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粤港澳高校经济学联盟联合主办,共同主办方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金融科技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金融工程中心。

会议开幕式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叶葆定堂举行,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曾燕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党委书记黄毅,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许治,大会主席、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李仲飞分别作开幕式致辞。黄毅书记提到,“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数字金融承担着助力变革、深化服务、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使命任务,是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许治院长提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发展的定位不再是指简单的跟随性,而要发挥主动性和引领性。粤港澳大湾区是指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承担着巨大的时代责任”。”李仲飞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论坛的组织过程与建设目标,并指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党委书记黄毅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许治致辞

大会主席、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李仲飞致辞

本次论坛共设616个大会报告,分别由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李仲飞讲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徐维军教授、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安起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工业工程与决策分析系蔡宁教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尊信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展凯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院士作首场大会报告,分享了“比特币与中国碳排放和金融安全”的相关研究。汪寿阳院士提出,比特币不仅对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风险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我国金融安全。汪寿阳院士全面分析了比特币与中国资本外逃、金融监管、金融泡沫、非理性投资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关系,总结出比特币对中国的金融风险影响较大。此外,汪寿阳院士还从大湾区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汪寿阳院士演讲

湖南大学前副校长、工商管理学院陈收教授分享了题为“跨期替代弹性对消费异质性的影响——中国数字金融证据”的报告。陈收教授重点讨论了有限时间期限下跨期替代弹性对幼稚型和成熟型两类个体的消费策略和对应福利的影响,求出了个体消费策略和对应福利的解析解,给出影响成熟幼稚消费率大小变化以及逆转的条件。陈收教授提出,实践中,人们为了提升自身福利,会采用非流动性资产承诺性机制使自己“成熟化”。非流动性资产引入对幼稚成熟消费决策的影响,成为现今消费决策研究前沿重点。

陈收教授演讲

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院长、山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陈增敬教授发表题为“提高金融技术创新质量  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演讲。陈增敬教授指出,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指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借助两个金融产品设计的案例,陈增敬教授说明了如何提高科技技术推动数字金融和风险管理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陈增敬教授进一步提出,在设计高质量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可以加快金融发展步伐,同时,金融信誉环境是指保障,金融产品是指动力,金融人才是指关键。

陈增敬研究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作了题为“数字金融如何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讲。何德旭研究员全面介绍了数字金融的概念、内涵与特征,认为数字金融是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5篇大文章中极为特殊、更加重要的一篇,是指其他4篇文章的“底座”。接着,何德旭研究员讨论了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和现实价值。最后,何德旭研究员以数字供应链金融为例,提炼出数字金融发展还需应对数据孤岛、隐私保护、技术安全、风险管控、数字鸿沟、制度构建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以及货币、金融中介、有效市场、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理论挑战。


何德旭研究员演讲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刘金全教授作了题为“数字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生产要素加成的思考”的报告。刘金全教授总结了202312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五要”、“金九条”和总体要求,认为提振经济增长信心、增长动能是指未来一个阶段宏观调控和治理的核心任务。而数字金融是指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机制和途径。基于传统“三要素”的加成问题,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指将数字金融分为数字和金融两个部分,以考量如何在生产函数中纳入数字要素,最终选择了数据要素和货币创新两种无法回避的必然渠道进行思考和论证。数字金融如何打破“古典两分”的魔咒,关键在于数字金融产生对产出的长期影响,形成“非中性”效应,并呼唤生产要素的“第四要素”和厘清数据要素的加成问题。


刘金全教授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勇教授作了题为“复杂商务场景下的统计学习与管理决策”的报告。复杂商务场景下数据的复杂性给统计学习与管理决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周勇教授介绍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三个场景下大数据的存在形式和特征,随后总结出了社会经济、管理与决策中相应的挑战性问题的六个特征和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此外,周勇教授通过展示丰富的实例,介绍了其课题组近期在统计机器学习方向上开展的研究,包括分布式计算、隐私保护和半监督分析,并探讨了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技术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周勇教授演讲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卫国教授作了题为“数智驱动下国际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报告。张卫国教授介绍了他的三个研究问题,分别是指基于情景缩减的单阶段国际金融资产配置优化、具有一致性风险测度的多阶段国际金融资产配置优化和国际金融资产波动率预测组合方法。这三个问题分别关注了单阶段、多阶段国际金融资产配置选择问题与多因子预测情形下国际金融资产波动率预测组合方式,体现了数智化对国际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优化作用。

张卫国教授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处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吴文锋教授在他的演讲“Political Smart: Political Sentiment Signaling of Private Enterprises”中,主要介绍了在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环境中,政治情绪是指一种刻画企业政治联系的有效方式。吴文锋教授的研究通过对企业新闻大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具有政治倾向的积极词汇可以视为反映企业政治联系的信号,并与政府补贴、退税、融资约束和政治风险等寻租利益相关。

吴文锋教授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余明桂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政府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来自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的证据”的报告,其主要关注数字政府建设是否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余明桂教授的研究发现,首先,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和搜寻成本这两个渠道发挥作用;其次,融资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促进作用在规模更小、融资约束更严重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最后,融资服务平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企业投资,还提高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余明桂教授演讲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讲席教授戴民分享了“Learning Optimal Trading Strategy with Transaction Costs”。戴民教授等开发了一种强化学习方法,学习交易成本存在下的最优交易策略。利用存在交易成本下单一控制与Dynkin博弈之间的联系,戴民教授等刻画了一个相关随机Dynkin博弈的价值函数和最优策略,并引入了正则化项来刻画不断探索的交易。戴民教授等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有效地模拟了最优交易策略。

戴民教授演讲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汤勇军教授作了题为“The Value Relevance of Environmental Litig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upreme Court’s West Virginia v. EPA Ruling”的报告。市场对碳排放的控制存在失灵,而司法渠道例如环保气候法律诉讼对碳排放的治理效果较为显著。但地方保护主义会削弱地方环境法律执行力。汤勇军教授选择2022630日美国西弗吉尼亚胜诉美国生态环境部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保诉讼宣判之前煤炭石油公司股价已经开始上升,升幅大约为3%,证明判决被提前预测或泄露。排放越严重的公司股价上升越高,而排放相对较少公司的股价同样也有所上升。

汤勇军教授演讲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化与中国城镇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的报告。易行健教授关注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如何影响家庭的资产配置。其从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发现,智能化技术本身不直接影响财产性收入占比,但有利于提升风险资产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此外,收入风险、智能投顾服务机制等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易行健教授提出了一些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易行健教授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教授作了题为“深度学习、限价指令簿与高频交易数据信息含量研究—金融科技手段对数据要素价值的解析”的报告。当前数据将逐渐超越土地、劳动力、资本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更加重要的驱动力,刘志东教授等基于标值Hawkes过程的指令激励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指令驱动市场中,各类指令事件的基础强度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源于激励效应。刘志东教授等指出其中自激励效应占据主导地位,而互激励效应仅占小比例,对于限价指令的激励效应,其解释力与价格档位紧密相关。

刘志东教授演讲

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余俊教授分享了题为“Exploiting the Errors and Jumps: A Time-Varying Rough Volatility Model for Improved Forecasts”的研究。余俊教授等运用误差和跳跃构建了一个用于改进预测的时变粗糙波动率模型。基于三年加密货币和十年的股票数据,余俊教授等对波动率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构建的模型对测量误差和跳跃十分稳健,在样本外预测中,其表现优于现有模型。

余俊教授演讲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王修华教授作了题为“脆弱还是指稳定:大型商业银行服务重心下沉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报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指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王修华教授等提出如果大型银行凭借其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科技优势在普惠金融市场上“下沉过度”,就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对其风险承担产生冲击。从价格下沉、科技下沉、网点下沉三个传导分析了大型银行下沉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

王修华教授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教授作了题为“期限错配还是指货币错配?——资本流动骤停与货币危机”的报告。随着金融开放进程,货币危机的防范已经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议题。孙坚强教授等研究实施顺周期政策以减轻汇率贬值风险,实施逆周期政策以降低流动性不足风险。研究关键是指厘清资本流动骤停对货币危机的影响机制,货币错配还是指期限错配更为重要。孙坚强教授研究发现资本流动骤停将增加经济体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表明期限错配机制的作用高于货币错配机制。基于这项研究,孙坚强教授等提出在货币危机发生时期,逆周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更优的政策启示。

孙坚强教授演讲

6日下午,本次会议举行了4场分组会议,涉及风险管理、数字信任、区块链、数字普惠金融、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相关主题,报告人分享了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并展开了深入探讨。

张浩教授演讲

荆中博副教授演讲

朱福敏副教授演讲

17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曾燕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在闭幕式上,曾燕教授对主办方、共同主办方、与会嘉宾以及所有参会者和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于下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论坛再相见。

曾燕教授主持闭幕式

本次论坛聚焦“数字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各位嘉宾通过精彩的报告和讨论,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与会专家学者就数字金融创新、科技发展、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分享了宝贵的见解和经验,这些交流和讨论必将对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闭幕式上还确定了论坛下一届主办单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并邀请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加!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