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快讯|基地智库专家董玉成教授领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再次发文

发表时间:2024-11-08


 近日,我基地董玉成教授、徐维军教授等人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A cost-effective climate mitigation pathway for China with co-benefits for sustainability”的研究长文,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海外CSIRO、MI、迪肯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了该项研究。文章在碳中和背景下就中国气候减缓路径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进行大系统建模与长期评估。研究设计的可持续气候减缓路径力图为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前瞻性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碳中和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潜在的协同作用。

近年来,中国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在消除贫困与饥饿、保持宏观经济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与服务、加强环境保护等目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应对气候变化仍然是中国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为此,中国更新了对《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具有不同技术特点的气候减缓路径对联合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集成的大系统动力学模型(iSDG- Climate-China),对中国气候减缓路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

 论文定量评估了190条中国气候减缓路径(参考路径、9条权威路径、180条重组路径)对中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同时,优化设计一条可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碳减排和气候减缓成本之间协同效益的可持续气候减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气候行动可以显著促进多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对SDG10(不平等)、SDG14(水下生物)和SDG17(全球伙伴关系) 的实现进展产生负面影响。截至2060年,具有成熟的能源效率、与RE-led路径一致的能源结构、CCS捕获2Gt二氧化碳、LULUCF移除1.65Gt二氧化碳这一气候减缓路径(可持续气候减缓路径)可以有效平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碳减排效果以及气候减缓成本。

2030年、2040年、2050年和2060年9条权威气候减缓路径对中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912-z


上一篇:下一篇: